乐亭名人王顺桐介绍
王顺桐(1918--1987),直隶(今河北)乐亭人。北洋大学肄业。国家科委委员兼地方局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党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运动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第三届荣誉委员。1987年5月病逝。
王顺桐人物生平
王顺桐, 1918年9月出生,乐亭县汀流河镇小圣庙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至1945年在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及西北局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党员教育等工作。1945至1948年奉调至东北,在长春等地做地下工作。1948年后历任西北局宣传部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西北文委委员、党组成员,西北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二办教育组组长、科学组组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科委委员兼地方局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党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运动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第三届荣誉委员。1987年5月病逝。
王顺桐是乐亭名商王翰臣的长子,有一姐、两弟。王顺桐幼年生活在长春、天津、北平等地,在天津完成中学学业。肄业于西北临时大学北洋工学院。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尤以数、理、化成绩最优。他还极富运动天赋,能跑、善跳,投标枪、掷铁饼,经常在运动会上夺标获奖,且打得一手好篮球、排球。
七七事变后,王顺桐与姐姐王曦、大弟顺岐一起随平津爱国抗日救亡青年南下请愿团南下请愿,经贾克里介绍,后于1937年12月与姐姐王曦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王顺桐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延安度过的。延安生活条件艰苦,吃小米、住窑洞、点油灯,但这里有真理、有光明、有真情。这里是革命青年报效国家、民族,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里是一片有耕耘,也有收获的热土。在这里王顺桐即感受到了耕耘者的艰辛,又体会到了收获者的喜悦。通过刻苦的理论学习,不断的研究探索,他获得了理论知识的升华,成为了一名党的宣传、理论工作者。通过虚心学习革命前辈高尚的革命品德和自觉地把自己溶化于人民之中的革命实践,锤炼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使他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战士。他参与编写党员教材,力求通俗易懂;他参与编写边区学校课本,务求结合陕甘宁边区实际。这些教材、课本在使用中受到了一致称赞。
延安青年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王顺桐与柯华、秦川是西北局宣传部的三名青年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们一起下乡、调研、开荒、种菜,挖窑洞、烧木炭。他们年青,精力充沛,在学习、工作闲暇之时,他们也经常活跃在篮球场、排球场上。
王顺桐数、理、化知识扎实,在延安也小有名气,想不到的是这一优势,竟成就了他的美好婚姻。杨拯民(杨虎城将军的长公子)是王顺桐在马列学院的同班同学,当时同班的同学还有王光伟、黄植、宋平、张文海等几十人。他们是同学,也是患难与共的朋友。1941年杨拯民的妹妹周盼(杨拯坤)也来到了延安,杨拯民想让妹妹再多读些书,为了考学,就请好友王顺桐给周盼补习数、理、化知识。王、周二人,由补习而相熟,直至恋爱结婚。婚礼是由王顺桐的挚友秦川与柯华操办的,1942年7月7日的晚上,王顺桐住的窑洞里点了两盏明晃晃的汽灯,桌上则摆满了他们自己种的煮熟了的南瓜,灯明瓜红,看上去还真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更为人们称道的是,周盼后来当了边区师范的教员,她向学生们授课的“陕甘宁边区地理”的课本,恰恰是王顺桐参与编写与审定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顺桐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告别妻儿,走向东北战场。1948年秋经组织安排,他又重新被分配在西北局宣传部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王顺桐进入了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1949年2月28日,西北局成立了以贾拓夫同志为首的接收西安准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文化处,总负责人是江隆基。受西北局宣传部的指派,王顺桐成为文化处的成员,他的任务是负责组织接收国民党在西安的书店、印刷厂等文化教育机构。当时的西安城,被称之为“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在极差的工作环境下,王顺桐团结同志们一道,顺利地完成了接收任务。接着他又参与了西北地区文化出版事业的创建与规划。经过紧张的筹备,大量的工作,西北军政委员会出版局成立了,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开业,西北人民出版社挂牌,《西北画报》、《人民西北》等期刊陆续面世。
初创的西北地区出版事业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时,王顺桐是西北军政委员会出版局首任局长。
1952年,王顺桐奉调进京,在他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和国务院二办教育组组长期间,为建国初期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改进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才智和力量。
此后,王顺桐在我国科技战线从事组织领导工作30余年,亲自经历了我国科技战线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与实施。
在编制和贯彻我国12年科学规划时,他先后任国务院二办科学组组长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为奠定我国科技发展方向和基础,日以继夜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探索工作。
1957年11月,郭沫若率领中国科技代表团访苏,代表团阵容庞大,团员虽然只有15名,但随团担任顾问的科学家、专家却达60人之多,王顺桐任代表团副秘书长,工作异常繁忙。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王顺桐还受命中途回国一次。
1962年春,王顺桐在广州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广州科技会议。会议由聂荣臻元帅主持,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做了报告,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进一步阐明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成功举办,这是建国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讨论会的科学家,分别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共367人。讨论会共收到299篇论文,论文以中、英、法、西班牙四种文字结集出版。中国科协是北京科学讨论会的主要发起单位和承办单位之一,王顺桐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主管科协国际联络工作。在北京科学讨论会的筹备和实际运行中,王顺桐在国内、国际间,不遗余力地为北京科学讨论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筹建北京科学会堂,他亲自奔走;70年代末,筹建中国科协办公大楼、中国科技馆,他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王顺桐工作扎实深入,不居功、不诿过,从不张扬。正如周培源同志所说:他是我国科技战线上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深深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中国科协是王顺桐担任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单位。他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热爱科协工作,钻研科协工作,经常亲自起草重要报告。他对繁荣我国的学术交流,各专业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城乡科普事业的发展,对青少年科技启蒙教育的开展,对促进国际科技界的民间交往,增进我国同各国科技界的友谊等方面,有很多很有建树的意见。对科协各项工作的发展,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王顺桐在科协长期领导国际联络工作,在复杂的国际交往与斗争中,他正确掌握政策,灵活运用策略,立场坚定,遵守纪律,谨慎稳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王顺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虚心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在科学家中广交知心朋友,善于与科学家合作。他多次与周培源、茅以升、华罗庚、张维、沈其益、严济慈、姜君辰、陈封怀、陶享咸等科学家组团,共同承担出访任务,次次合作愉快,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他对一些科普知名作家也很了解、关注,对叶至善、谢础、石工(陶世龙)、金涛、叶永烈等人,他不仅耳熟能详,而且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和特色。
王顺桐满腔热情地为科学家服务,尽心竭力地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是他模范的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体现。一次,一位科学家出访美国,在国外的部分费用,代表团不予报销,回国后到机关还是报不了。情急之下,这位科学家的亲属向王顺桐说明情况,王顺桐亲自处理,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王顺桐人物评价
王顺桐对科学家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的感情,使他深得科学家的信任,他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会议代表们直接推选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候选人,直至最终当选,这是党和人民以及众多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他多年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王顺桐补充介绍
王顺桐,1918年生,直隶(今河北)乐亭人。北洋大学肄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区委宣传部干事,中共中央西北局部秘书、宣传处副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出版局局长、新闻出版专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科委地方局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二届副主席。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5月4日在北京逝世。
“王顺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