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常德市名人>安乡县名人

车胤

车胤人物照片

安乡名人车胤介绍

东晋历史人物

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曾埠头乡)人,东晋大臣。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之后,人们便将他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用“囊萤夜读”来概括。后人编的《三字经》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之句,其中的“如囊萤”便是指的车胤。

车胤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车胤人物生平

车胤(yìn),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曾埠头乡)人。曾祖父车浚,曾任孙吴会稽太守。父亲车育,官至吴郡主簿。南平太守王胡之以知人闻名,见到童年时的车胤,对其父车育说:“这小儿将会光耀足下门户,可使他学有专攻。”车胤勤奋不倦,博学多通。家中贫寒,常常缺少灯油,夏天夜里用白色丝袋盛装数十只萤火虫作照明读书,夜以继日(这就是《三字经》上“如囊萤”的故事)。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机灵,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

桓温做荆州刺史时,召车胤为从事,因其善于辨析义理而特别器重他。引为主簿,后又迁为别驾、征西长史,于是显名于朝廷。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是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的。车胤善于赏玩集会,当时每有盛会,桓温必邀车胤出席。若车胤不在,众人都说:“没有车公不快乐。”仆射谢安每逢游集之日,就摆设筵席恭候车胤。

宁康初年(373年),朝廷封车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晋孝武帝曾讲解《孝经》,仆射谢安侍坐于旁,尚书陆纳伴讲,侍中卞耽伴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手执经书,车胤与丹杨尹王混选取文句,当时舆论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耀之盛事,其后累迁侍中。

太元(376年—396年)年间,朝廷增置太学生一百人,让车胤兼任国子博士。其后第二年,朝廷讨论郊庙明堂之事,车胤认为:“古代明堂的建制已很难弄清,况且乐的根本是和谐,礼的根本是恭敬,所以质朴与华美不同,音乐器具也两样。既然茅屋大厦尺度标准不一,那么何必要遵守其形貌而不弘扬其根本顺应时代呢?天下安定,四境逆贼尽灭,然后可以大修明堂大学了。”当时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车胤又迁职为骠骑长史、太常,晋封临湘侯,因病离职。不久朝廷任命他为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车胤说:“这是周成王尊崇周公用的礼仪。今皇上正壮年,非年幼的成王可比,在位的丞相会稽王,怎能做周公呢!声望和实际不相称,不宜如此,这样做肯定大逆皇上的意愿。”于是车胤称病养身不办理此事。王国宝等人的疏表奏上去后,孝武帝大怒,而特别嘉奖车胤。

隆安元年(397年),王国宝任左仆射,威震朝廷内外,王恭疾恨司马道子、王国宝扰乱朝政,举兵征讨。王国宝恐慌,其堂弟王绪将军献计:“不如杀掉车胤,除去众人之望,挟持主上和丞相,讨伐诸侯”。车胤到来后,国宝终不敢杀,反而向他求教计谋。而后,王国宝上书皇上,自解职务,等待降罪。朝廷任命车胤为吴兴太守,俸禄二千石,车胤称病不受。朝廷封他为辅国将军、丹阳尹。

隆安四年(400年),车胤被提升为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矜放荡,车胤与江绩私下告诉司马道子,准备向天子奏明,不料事情泄露,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车胤轶事典故

囊萤夜读

车胤少年时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苦于家贫缺灯油,夏天捕几十只萤火虫,放进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明镜不疲

晋孝武帝将要给大臣们讲《孝经》,谢安、谢石两兄弟便在自己家里和一些人互相讨论学习。车胤也在其中,他听后有疑难,但又不敢问谢家兄弟。于是,对袁羊说:“我不问吧,怕把精彩的讲解遗漏了;多问吧,又怕劳烦谢家兄弟。”袁羊说: “我看他俩决不会因你多问而嫌厌的。”车胤问道:“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哪里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照,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

车胤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

车胤人物评价

车胤为官刚正不阿,不屈权贵,《晋书》称赞其“车胤忠壮。”他凡所历任,则任劳任怨,竭尽心力,会稽王司马道子示意众大臣联名上疏,要求孝武帝给予自己“假黄城,加殊礼。”而车胤拒绝署名,疏奏至皇帝,孝武帝大怒众臣,“而甚嘉胤。”车胤做事不拘俗套,勇于创新,

《晋书》记载: “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车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

车胤还能说会道,善于赏会。每逢盛坐,如果车胤不在场,都说“无车公不乐。”

车胤后世遗迹

湖南常德有不少关于车胤的遗迹,安乡有车公山、车公亭、车公桥、车家铺,传为武子出生处,津市新洲有囊萤台、武子宅基、武子墓,今仍保留的地名有车溪、车渚村;临澧县柏枝乡的石墨山传为车武子读书的地方。

《直隶·澧州志》中记载了车胤囊萤旧址有“武子宅基地、囊萤台、武子墓、车城、车家溪”等。这些遗存都在车胤的桑梓—津市新州镇。

车渚村

古为车渚里,又名车渚岗,因车胤出生成长于此而得名,现更名车胤村。

囊萤台

囊萤台 旧址在车胤故里车渚岗西边边界内,宽约八十米,长约百米许,高出四周两三米,略呈椭圆形。关于车武子囊萤读书处的记载也有很多。宋王齐与诗:“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家下读书人。” 清代王贻贞的《劝复车武子碑小引》“……即当日车武子读书旧址。从前立石道左,上勒‘晋吏部尚书车胤囊萤读书之故里’十四字……。”黄昌台的《囊萤照读赋》中写道:“故不藉神火之功,不借夜珠之力,不矜豹髓之奇,不侈兰青之色,惟兹宵行,助我学殖。”可见,今车胤囊萤读书处遗迹之可靠。

查《直隶澧州志》,古时在此囊萤台上建过两个书院,一是车渚书院,时代待考,《直隶澧州志》载“州东四十里,一名萤渚,云晋车武子囊萤读书处(卷七·书院)。”此处“州东四十里”应该是指现澧县城东四十里处,即新洲,与上面所考车胤出生地相吻合。一是延光书院,顺治七年三月三日落成。《延光书院记》(龚之茗)中载:“澧之先驱宋尚已读书博雅,又有武子允其人者,能使千年后澧人士犹称囊萤故事不衰。其光可延也,是宜名延光(卷二十二·记)。”在旧时该书院里头还另辟有车公祠,供人们祭祀,书院废后,车公祠依然香火鼎盛。

车武子墓

当地知情者反映,原来在车渚相邻的白龙泉、豹鸣、嘉山原种场等几个村境内,都密集地分布着东周——南朝时期的墓葬,但只有有部分墓葬的封土堆尚存。尤以车渚村西部的花庙岗和白龙泉接壤处的一处大型冢堆墓引人注目,该墓群东西呈“一” 字形排列。这与宋王齐与诗中提到的“儒生骨朽名犹存,高冢相望已乱真”的情景极其相似。1978年澧县文化馆考古工作者在该地区清挖了一批墓葬,发现花庙岗、白龙泉境内多分布为晋墓,从而缩小了考证车武子墓的范围。最后,确定花庙岗一号墓是车武子墓。花庙岗位于嘉山脚下,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显耀,该墓冢堆最大,直径约30米,高约5米,从同墓区清理的一批小砖室墓来看,出土的文物有肩部施网格纹罐、鸡首壶、唾壶等青瓷器,多是东晋时期的遗物。可惜的是该大墓已经被盗,据当地老人们介绍,民国时期他们目睹国民党部队曾对此墓进行过盗掘,该墓是一个大型的砖室墓。出土大量陶人(俑)和许多其它文物。盗掘后不久,当地人们就将盗坑回填。但又据目击者和参与者说,文物部门于1984年秋挖掘过,并出土了七、八种珍贵文物。挖掘后就再没有恢复,只存在一个一百平方米的水坑。

车胤补充介绍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晋南平人。曾祖车浚,为三国吴会稽太守,以郡饥求赈,为孙皓以欲树私恩罪所杀。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台”遗址在公安县斗湖堤镇曾埠头乡,现在原遗址附近建起了公安县车胤高级中学、弘扬车胤精神。

  少年车胤囊萤夜读图车胤 ,东晋中枢侍郎。东晋澧阳(今澧县)人。字武子,曾祖浚,三国吴时任会稽太守。胤幼时,家贫不常得油,夏季用练囊盛萤火虫取光读书。以“囊萤”的勤奋努力,后遂博学知名。 穆帝永和元年(345),桓温领荆州刺史,胤为从事,历任别驾和征西长史,名显朝廷。孝武帝宁康(373~375)年间,任中书侍郎,爵关内侯。太元(376~395)年间,任国子博士。朝中有人议修明堂,用以粉饰升平。胤以为不合时宜,须到“九服咸宁,四野无尘”时,方可“雍光而修之”,朝廷遂从其议。 当时东晋政权已日趋没落。孝武帝与其弟司马道子有矛盾,道子示意众大臣连名上疏,请给道子“假黄钺,加殊礼”。车胤称:“此乃成王所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乃拒绝署名。事后,孝武深为嘉许。孝武帝死后,安帝即位,当时“石头以南,皆为荆州所据,以西皆豫州所专,京口及时性江北皆刘牢之及广陵相高雅之所制,朝政所行,唯三吴而已。”东晋政权处于危急情况下,又产生会稽王司马道子感忧虑,向道子密陈此事,并拟奏明安帝。事被元显发觉,隆安四年(400),车胤被逼自尽。后两年,元显亦被杀。《晋书》有传。

  “车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