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丹东市名人>凤城市名人

车鸿志

车鸿志人物照片

凤城名人车鸿志介绍

车鸿志,字凌云。1894年生于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县)一个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因生活所迫,随父逃荒到一面坡镇。1914年考入宾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一面坡,在西小营小学教书,后担任该校校长。

1921年,考取奉天讲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军十八旅旅部当副官,以后曾任吉长镇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东铁路护路军铁甲队队长等职。1929年,辞去军队职务,应聘到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员兼军事教官。

车鸿志人物生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哈尔滨地下组织领导下,各学校都组织了反日大同盟和反日会等党的外围组织。车鸿志参加了反日大同盟。为筹备抗日武装和所需物资,同年10月,车鸿志将妻子和两个儿子送回一面坡,利用经常来往于一面坡和哈尔滨之间的机会和当过一面坡西小营小学校长的身份,主动与官商各界及地方头面人物接触,多次进行秘密洽谈。经过反复耐心的工作,最后征集到马车3辆,枪100多支以及粮草等物资。

1931年底,车鸿志返回哈尔滨,开始着手组织学生抗日武装。1932年春节前夕,车鸿志将组织起来的200余名爱国师生,汇聚到一面坡镇,组成了一支以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今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前身)爱国师生为骨干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这支队伍的宗旨是抗日救国,抵御外侮。除进步师生外,当地各界民众也热烈响应,一面坡的一些商铺子弟和青年农民也参加了这支队伍。在成立大会上,车鸿志作了动员,一面坡的父老乡亲也在会上热烈祝贺。

会后,这支队伍打着书有“ 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字样的旗帜,在车鸿志率领下,开展了抗日宣传和武装斗争。他们的武器装备虽然比较简陋,多半是土枪、土炮、腰别子之类,仅有一座“驼式”的兵工厂,但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们从一面坡出发经山前的五十二户、冲河,然后奔向珠河(今尚志县)。进军途中,学生大队专门组织了一支宣传鼓动小分队。每到一处,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民众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物出物。并提出谁家有枪可以跟一个人,谁家有马也可以跟去一个人,准许自己看枪看马,大家齐心协力打日本。这样,沿途士绅、富户在这支队伍抗日激情的感召之下,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枪支弹药、车马粮草等。当队伍到达方正县时,参军人数已发展至近700人,马600余匹。学生大队进至宾县与方正县交界处的高力帽子时,与日本侵略军相遇,学生大队便配合友军同日军开了火。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后由于队伍的军事素质不佳,武器不良,加之日军出动两架飞机投弹扫射,学生大队伤亡惨重,只好后撤,稍事整顿后,将队伍开往依兰。当行至大罗勒密时又遭日军飞机追击,队伍被炸散,余部辗转撤往依兰,驻扎在依兰城西。

当时,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听说来了一支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立即接见了车鸿志和全体学生军战士。他爱怜地望着学生们一张张稚气的脸,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夺眶而出。他对车鸿志说:“凌云老弟,倘若中国人都像学生军这样,我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后来,这支队伍又不断扩大,号称“车团”。

车鸿志补充介绍

  车鸿志

  (1894-1932),字凌云。辽宁省凤城县人。高小毕业后,因生活困难随父母迁居一面坡镇。1914年考入同宾县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一面坡西小营小学教书,不久任该校校长。1921年考取奉天讲武堂,毕业后到东北军第十八旅部当差遣副官,后任丁超镇守使署副官、中东铁路护路军铁甲车队队长等职。在军队期间,目睹了军阀混战,军官腐败,1926年辞去军队职务,应聘到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员兼军事教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他一面参加学校师生的 -活动,一面组织学生开展军事训练。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哈尔滨后,他组织了一支拥有200多名师生参加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在一面坡集合后,开展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们的武器虽然简陋,但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后与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将军部汇合,辗转于哈东地区,多次参加与日军作战。后来这支队伍发展到600多人,号称"车团"。一次在勃利山区转移,行至桶子沟时。与日军交火,在战斗中牺牲。

  “车鸿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