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名人资中筠介绍
资中筠[yún],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资中筠人物经历
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
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1953年~1956年,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
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2年~1983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2年1月~10月,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2000年~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兼任该中心客座教授。
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
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0年2月1日,参加在厦大举行的“2009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之文化论坛”,与易中天,韩寒以及邓晓芒以“所谓文化大国”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12月17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1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称“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
资中筠人物论著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0世纪的美国》(三联书店,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资中筠自选集:《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1月)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锦瑟无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老生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这本集子大部分是近年来的一些讲座的记录稿、接受媒体或个人的采访,以及少量自2011年《资中筠自选集》出版之后写的文稿。本书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焦虑,拳拳之心,感人肺腑。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问题的反思,常常是深入历史,放眼世界,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独特的视角。本书还有几篇涉及作者自己治学经验、人生特殊的经历等,读来感人、新奇、有趣,可以反映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译著
【法】巴尔扎克《公务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法】《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八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乡村生活场景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万象译事·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版 ,02年版 )
【美】薇拉·凯瑟《波希米亚女郎(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译林出版社,2010年)
【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与何迪合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美国研究》1997年第1~4期(季刊第7~10卷),中华美国学会,1997年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 。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
资中筠人物荣誉
1983年,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资中筠补充介绍
资中筠
(19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湖南耒阳人。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1956年至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1959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1985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88-1992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1996退休。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2年至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2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资中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