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名人蒲慕明介绍
蒲慕明,籍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 ,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
1970年蒲慕明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1974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学位;1976年进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生物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1988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同年开始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 ;1996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担任Stephen W. Kuffler讲座教授;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格鲁伯神经科学奖 ;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蒲慕明主要从事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蒲慕明人物经历
1948年10月31日,蒲慕明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 。
1949年,母亲带着蒲慕明和他的姐姐,从南京的下关乘船到武汉,然后到了广州,再从广州坐船到台湾。高中就读于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
1966年,考入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在老师李怡严的鼓励下,翻译了美国核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的《汤普金梦游记 : 近代物理探奇》。
1970年,本科毕业之后赴美留学。1971年作为在美华裔留学生参加了保钓运动 。
1974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普渡大学生命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1976年9月,申请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生物物理系,被录用,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81年,被派遣赴中国大陆,为北京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交流项目开办的讲习班授课,教授神经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这是他离开中国大陆32年后第一次回来。
1984年,受聘兼任北京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至1986年)。
1985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至1988年8月)。
1988年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至1995年12月)。
1988年到1991年,参与筹备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 。
1996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任Stephen W. Kuffler讲座教授(至2000年10月)。
1999年11月27日,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任期至2008年12月)。
200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00年9月,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1933级讲座教授。
200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
2011年,作为《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研究》的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 。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同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问题导向“973计划”项目“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首席科学家 。
2012年,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首席科学顾问 。
2014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2016年6月7日,获得格鲁伯(Gruber)神经科学奖 。
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蒲慕明科研轶事
他有一封写给自己实验室研究生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该邮件中,他不无担心地表示,如果没有重大改变,蒲慕明实验室将不再是学生们最想加入的第一流的实验室。他认为,每周在实验室工作50个小时,是一个一般成功的年轻科学家最少的工作时长。他希望,每一位实验室成员在实验台前集中精力工作的时间,每天不少于6个小时,此外阅读文献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他自己的整个工作生涯几乎都超过这一工作时长。
蒲慕明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蒲慕明在神经轴突生长的导向、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电活动对突触功能的调节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多种新颖实用的实验技术 。
1974年,他首先对生物膜上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性进行测量,定量计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为此测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
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如发现胞外电场会影响神经生长的方向,神经生长锥在突触形成前就会进行神经递质释放等 。
在突触可塑性领域,他于1993年首先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快速地强化突触传递效能等。在突触传递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确定了能引起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所需的突触前、后神经元相关放电的具体时间窗,被广泛称为“依赖于放电时序的可塑性”,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 。
1981年起蒲慕明积极投入协助恢复和建设中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工作。1983年至1986年蒲慕明博士参与筹建清华大学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并任首届系主任。1988年至1991年蒲慕明一同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 。
蒲慕明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注重有利于科研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科研创新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一个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批评的科学交流态度”、“紧迫与宽松”相结合的科研环境 。
蒲慕明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结合高水平研究培养后备创新人才,切实做到从各个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出国做博士后的回归率。首先引进了国际惯用的“thesis committee”,开设高质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课程。在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做对社会有贡献的有识之士 。
截至2010年,蒲慕明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如下 :
入学年份
姓名
导师姓名
学位
毕业年份
1999
徐宁龙
蒲慕明
博士
2006
2000
李艳
蒲慕明
博士
2005
2000
吕江腾
蒲慕明
博士
2007
2001
温云卿
蒲慕明
博士
2007
2001
沈志明
蒲慕明
博士
2008
2001
郭炜
蒲慕明
博士
2008
2001
蒋辉
蒲慕明
博士
2008
2001
梁新华
蒲慕明
博士
2009
2002
陈罡(女)
袁小兵
博士
2008
2003
李新建
郭爱克
博士
2009
2003
徐敏
蒲慕明
博士
2010
2003
王冬
蒲慕明
博士
2011
2003
尚春峰
蒲慕明
博士
2011
2003
徐圣进
蒲慕明
博士
2011
2003
张清芳
蒲慕明
博士
2011
2004
陈晓冬
蒲慕明
博士
2008
2004
董智渊
蒲慕明
硕士
2008
2004
赵漫夏
蒲慕明
硕士
2009
2004
张海天
蒲慕明
硕士
2009
2004
周静
蒲慕明
博士
2012
2005
王旭东
蒲慕明
博士
2011
2005
姜宛辰
蒲慕明
博士
2012
2005
黄薇
蒲慕明
博士
2013
2006
闫行健
蒲慕明
博士
2014
2006
佘亮
蒲慕明
博士
2014
2007
马晨燕
蒲慕明
博士
2015
2007
刘璐
蒲慕明
博士
2015
2007
张灯
蒲慕明
博士
2015
2009
王良
蒲慕明
博士
2015
2009
姜建
蒲慕明
博士
2015
2010
刘丹倩
蒲慕明
博士
2017
时间
奖项名称
备注
参考资料
1998年
Javitz 神经科学奖(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美国
2000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台湾
2001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美国
2001年
Ameritec Prize
美国
2002年
吴瑞学会奖
2003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法国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
2010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中国
2017年
叶剑英奖
中国
蒲慕明人物评价
蒲慕明对中华民族有着执着的深厚感情,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蒲慕明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在过去20年发现了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对神经信号的时间信息存储机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这些工作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求是科技基金会评)
蒲慕明补充介绍
蒲慕明(Muming Poo)美国国籍,神经生物学家。1948年10月出生于南京。1974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蒲慕明在神经轴突生长的导向、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电活动对突触功能的调节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多种新颖实用的实验技术。1974年他首先对生物膜上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性进行测量,定量计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为此测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如发现胞外电场会影响神经生长的方向,神经生长锥在突触形成前就会进行神经递质释放等。在突触可塑性领域,他于1993年首先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快速地强化突触传递效能等。在突触传递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确定了能引起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所需的突触前、后神经元相关放电的具体时间窗,被广泛称为“依赖于放电时序的可塑性”,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对中华民族有着执着的深厚感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积极参与“-”活动;多年来担任美国华裔学者组织的“科技教育协会”主席,资助中国乡村教育;八十年代在国内开办神经生理、细胞膜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培训班;参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筹建、香港科技大学的建设等。1998年应邀筹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11月神经所成立时一直担任所长至今。他制定了研究所的“路标”,旨在中国建立一个被国际同行充分肯定、运行模式在中国可以被借鉴的一流科研机构。他带领神经所在学科上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在中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还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系列学术论文,为中国生命科学迈向国际舞台发挥了引领作用。他提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特别注重对引进后的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提倡团队合作。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的教育,多年参与研究所每位研究生每年度的转博考试和年度工作进展报告,神经所自2004年有研究生毕业以来,9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建立并完善了国际同行学术评估体系与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他提倡奉献、艰苦奋斗、淡薄个人名利,用实际行动在神经所建立了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文化。
“蒲慕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