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人邹康南介绍
1926年12月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后宅镇。1945年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50年分配至西北军政委员会兰州西北兽疫防治处工作,任技术员并兼任国立兽医学院助教。
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区家畜内科系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地方病委员会副主委。
1950年西北兽医学院助教,讲师;
1958—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兽医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研,家畜病院院长兼研究室副主任;
1982年—1993年任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内科组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邹康南人物生平
从事兽病防疫、诊疗、临床病理和指导兽医诊断学和内科学的实习等工作,1954年升为讲师。1958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兽医研究室,奉命组建兽医院作为研究家畜疾病的基地。1972年筹建毒物实验室,开展家畜中毒病的研究。在此期间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兽医院副院长,研究室副主任,甘肃省地方病委员会副主任,兽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畜牧兽压学会常务理事,兰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1982年调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任副教授、教授,内科教研组主任,研究生导师,院学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盟省委常委,江苏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副理事长,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区家畜内科学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邹康南主要成就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美国国际人物传纪研究所(ABl)列入世界名人录中。他通过14省区26个发病区的调查,首次证实我国广泛存在家畜慢性氟中毒病,全面总结了我国家畜氟病的类型,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预防措施。在国内外首先发现并证实我国羊萱草根素(Hemerocalin)中毒,其特征为脑脊髓白质软化和视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为瘫痪和瞳孔散大、失明。首次证实骆驼肠毒血症,排除了“红柳中毒”的误诊。首次发现并证实马和羊的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中毒,其特征为急性(羔羊)和慢性(马)中毒性肝炎、肝硬化。首次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和Dot-ELISA法定性和定量检测饲料中的ST获得成功。获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协作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项。
邹康南出版著作
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译、编高校教学参考《兽区临床诊断学》、《中兽医诊断学》、《兽医毒物学》等14本。
邹康南补充介绍
邹康南(1926—)江苏无锡人,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教授,从事兽医内科学及中毒学研究,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家畜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区家畜内科系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地方病委员会副主委。1950年西北兽医学院助教,讲师;1958—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兽医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研,家畜病院院长兼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1993年任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内科组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兽医诊疗、科学研究和兽医临床诊断学、内科学与兽医临床毒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早期从事马疝痛病防治的研究,对胃扩张和肠梗阻的发病机理有重要发现。1966年以后主要研究家畜中毒性疾病,足迹遍及我国西部牧区和戈壁、盆地。在国内首先证实了多种过去不为人知的疑难疾病。填补了国内外家畜疾病中的空白。国务院于1992年颁发证书和特殊津贴以表彰其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家畜中毒学》、《中国草地有毒植物》、《兽医临床诊断学》等,译作有世界名著《兽医内科学》(D.C.Blood等著)。主要研究成果有:《我国家畜氟病的调查研究》(获1978年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羊萱草根中毒的研究》(获198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我国畜牧兽医科技发展预测》(兽医内科学部分)(获1984年农业部和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宁夏家畜“黄肝病”病因及防制的研究》(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摘自《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录》
“邹康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