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名人张德彝介绍
张德彝(1847年--1918年),又名张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航海述奇》和《四述奇》曾有人传抄印行,其余均未发表过。张德彝去世后,他的后人恐先人手稿遭受损失,一九五一年将手稿送交人民政府保管,存放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
张德彝人物生平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张德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自幼家境贫困,在舅父的帮助下读了一点私塾。但他“性聪颖......年未弱冠,慷慨有四方志”。所以读书刻苦,锲而不舍。在十五岁那年,竟凭着自己的学习成绩考上了当时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是这所学校仅有的十名学员之一。后经三年苦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曾任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外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张德彝十九岁时被清政府委派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出国旅游团,去欧洲观光。他随团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饱览了世界风情。在闭关自守的清王朝之外,竟有如此文明开化的另一天地!这活生生的现实使他大开眼界,本来这次出国清政府目的是为了了解洋人内情“探其利弊”,但是张德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泰西(欧洲)新奇文化的观察上,其中对戏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国后,他写出《航海述奇》,详细记载了他的观察见闻,许多戏剧活动的记载形象记述了欧洲戏剧活动盛况。他是我国第一个介绍欧美戏剧的人。
此后,张德彝又多次出国周游世界。1868年他随使团当翻译,中国第一次派外交使团访问欧美;1870年又随使团任随员再度赴法,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外交专使到西欧国家办交涉;1876年随公使作译官驻英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公使;1887年任随员又去法国;1896年任参赞到日本;1902年受赏二品官衔,出任英国大使;1906年功告回国。辛亥革命以后,于1918年病故于北京,享年72岁。张德彝于1904年代表清政府在英国伦敦签定《保工章程》,没有给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张德彝简介
他首译电报、自行车、螺丝等至今仍被中国人沿用的科技名词;首次向中国同胞介绍蒸汽机、升降机、缝纫机、收割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
张德彝人物经历
他是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
张德明一生八次出国,以日记体随笔式记录他的新奇见闻,他是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中国还处于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外交流极少,在中国国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反映。但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前一天,恰好张德明进入巴黎,成了这场社会变革的目击者。1870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国,张德彝为随从英文翻译。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即公元一八七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他先到巴黎洽租房屋,第二天就目击了这场惊天动地的事变。
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发现了张德彝七十八册日记手稿本,除《七述奇》遗失外,都保存完好,并发现《三述奇》中有目击巴黎公社革命的最大记载。这一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中国和法国史学界人士的注意。
张德彝在《随使法国记(三述奇)》中,记述了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从公社战士的街垒战,旺多姆圆柱被拆除等历史性场面,不仅和正式记载相符,而且有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如所记巴黎街垒:“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入,含而不出”。又如他写到凡尔赛军队被俘战士疯狂镇压:“皆黑布蒙头,以枪毙之”。而公社战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1871年6月2日)记:“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尽管张德彝是当时东方古老封建国家官员,并不同情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但他却留下了这些凛凛如生的记述,成为珍贵的史料。
张德彝个人著作
著作《四述奇》
意外淘得《四述奇》显见思乡情
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为清初东北第一书院-----铁岭银冈书院捐添经费修斋房碑,其碑阴刻:书院新添书籍其中有《出使英法比意四国日记三本》,这正是张德彝的旅欧述奇日记。
笔者藏有传抄印行的《四述奇》,是张德明1876年随公使作译官时著述的。这套二函八册由著易堂仿聚珍版,荣竹坪校阅,张德明好友常瑞,英煦作序及张德明自序,完整的旅欧游历日记。每卷名前提及“铁岭张德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亦系不忘所籍也”(张德明后人张祖铭的“关于先祖的函述”)。
《四述奇》约印行于光绪九年以后,详述张德明从大沽口离岸,同郭嵩焘,刘锡鸿等人出使欧洲各国境况,或赞其物美,或赞其玩器之精,或详察风土,或周览人情。如述撞船之险:英人对华人污秽折难:更有船上逝者,海葬传教士吴阶斯诵经推之入海情景。“法国巴黎女皆袒胸露背,裙或红或白,或粉红或葱绿”,见证法国开化的社会:“英国火车客货往来,火车尤利在运货,大国货物多,则生理必大生理大则利息必倍,利息倍则税理亦增,实为裕国富民之道”,英国铁路运输业发达也有记述。“十七日丁酉阴,英国新创一种夜间照相法,其人用明于天文化学,由盐卤中查造一火,力与日同,光由喇叭型铜筒内玻璃圈数十者,射入照相处照毕,即以灯光晒成,按日光照相须八九日方成,此法则须一时之工,即可脱稿,诚为神速矣......”,记述了英国夜间照相法。“二十九日丁酉早阴雨,未正,英棉药商人安山柏来拜,谈及制药之法......”详述药棉制法。其中对英国男女婚配新婚俗,俄罗斯水师,法国出口货物等欧洲各地风情作了详尽的记述。当年英国邮局印制了带有张德彝彩色画像的明信片,张德彝成为第一个与欧美各国沟通的大使。
作为铁岭人的张德彝无愧于十九世纪的旅游家,作家,书法家,外交家,翻译家称号,他留下的许多历史珍贵史料值得大家去研究,去学习。
张德彝补充介绍
张德彝(1847-1918),原名张德明,字俊峰、在初。祖籍福建,后迁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满族,汉军镶黄旗人。晚清外交家、翻译家、游记作家。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困,靠舅父帮助入塾,读书刻苦,锲而不舍。
同治元年(1862),15岁,考入北京同文馆(是为全国唯一的外语学校)。三年(1864)毕业。
同治五年(1866),作为同文馆英文班学生,随官员斌椿游历欧洲,出国考察。
同治七年(1868),退役英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普鲁士、俄罗斯等十个国家,张德彝随团任通事(翻译员)。
同治九年(1870),因发生天津教案,钦差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张德彝为随行英文翻译员,期间目击巴黎公社革命。
光绪二年(1876),随清政府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到伦敦使馆任翻译。
光绪十三年(1887年),随洪钧至柏林公使馆任随员。十七年(1891)回国,与同文馆校友沈铎一起教授光绪帝英文,成为“帝师”,见帝赐免跪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任驻英国公使罗丰禄的参赞。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参赞,随专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授二品官衔,出任英国大使,代表清政府在伦敦签订《保工章程》,没有给英国人任何在华特权。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满回国。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在国外27年。每次出国,皆写下详细日记,依次辑成《航海述奇》4卷,《再述奇》6卷,《三述奇》8卷,《四述奇》16卷,《五述奇》12卷,《六述奇》12卷,《七述奇》(佚),《八述奇》20卷,共70余卷,200余万字。张德彝是中国历史上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外语翻译员,是第一个介绍欧美戏剧,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第一个进入金字塔参观……具有众多第一的人。
民国七年(1918),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有人赠与挽联云:环游东亚西欧,作宇宙大观,如此壮行能有几;著述连篇累续,阐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
“张德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