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名人朱兆良介绍
朱兆良(1932.8.21-2022.1.30),山东青岛人,原籍浙江奉化,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朱兆良于195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98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9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九届理事长 。
朱兆良长期进行土壤氮素转化与氮肥的合理施肥问题的研究 。
2022年1月30日14时20分,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人物经历
1932年8月21日,朱兆良出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浙江奉化。
1949年9月,进入在山东大学,先后在农艺系、化学系学习。
1953年8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实习员。
1960年1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70年1月,下放泗阳县王集公社南园大队劳动。
1978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6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
1990年9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4年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务委员。
2004年10月,主持了在南京召开的第3次国际氮素大会,并签订了《南京宣言》 。
2022年1月30日14时20分,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朱兆良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中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稻田中的氨挥发潜力,指出稻田田面水的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显示,朱兆良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中国土壤氮素》1992年中文版和1997年英文版《Nitrogen in Soils of China》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显示,朱兆良先后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共10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中国土壤》(专著)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87年
太湖地区高产水稻土的培育和合理施肥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
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氮肥施用量的推荐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
《中国土壤》(第二版)与《中国土壤图集》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5年
《中国水稻土》专著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思想
朱兆良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认识可以帮助进一步认识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进行技术研发。朱兆良认为: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关于技术研发,朱兆良还认为:中国科研工作者必须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一再强调:“研究工作要越深入越好,研发出的技术和方法要越简便易行越好”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8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1993年
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朱兆良人物评价
朱兆良开拓了中国土壤氮素研究领域,为中国农业生产中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评)
朱兆良在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宽度。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土壤氮素研究人员踩着自己的节拍,走向世界并获得国际同行的赞誉 。(中国江苏网评)
朱兆良同志在政协和民主党派担任领导期间,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日报)
朱兆良补充介绍
朱兆良,土壤学家。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浙江奉化。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及其因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我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稻田中的氨挥发潜力,指出稻田田面水的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兆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